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加強我省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發揮革命遺址在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東省結合實際適時出台《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出台將為廣東的革命遺址保護傳承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和製度保障,對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意義。該《條例》將於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一、《條例》的出台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的足跡遍布紅色熱土,每到一處就瞻仰紅色革命遺址,反複強調要結合時代條件,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弘揚好革命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作出了一係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廣東省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工農運動的興起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革命遺址、遺跡遍布全省各地,內容涉及革命、建設、改革的全時段全領域,是革命遺址資源大省。雖然我省一直致力於加強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但仍然存在革命遺址界定不清、部門職責和保護管理責任人不明確、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了保護利用效果。
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製定革命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的精神和省委辦公廳印發的《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粵委辦〔2018〕4號)要求,為統籌整合全省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發揮革命遺址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我省有必要製定地方性法規,為全省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二、《條例》的特色亮點
一是廣東革命遺址涵蓋的時間長、範圍廣。廣東的革命遺址所屬時間起自鴉片戰爭,止於改革開放時期,是全國範圍內時間跨度最長的省份,這與我省革命曆史特征有關。廣東省是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革命遺址、遺跡遍布全省各地,內容涉及革命、建設、改革的全時段全領域。革命遺址的範圍包括革命文物、烈士紀念設施、具有紀念意義的曆史建築等。
二是強調政府主體責任,明確主管部門分工。《條例》明確了統籌協調、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保護原則。革命遺址的保護,既要強調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又要強調鄉鎮街道的屬地管理責任。革命遺址保護主管部門既有統一的抓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負責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指導監督,同時又依據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烈士紀念設施的分類,由各主管部門按照法定職責,分工明確,分類保護。
三是建立革命遺址保護聯席會議製度。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加強組織保障力度,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條例》第七條規定:建立革命遺址保護聯席會議製度,縣級以上聯席會議由宣傳、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召集,其他部門參與,共同研究革命遺址保護的重要事項。
四是明確規定保護管理人製度。設立保護管理人的目的在於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改直接管理為支持引導,激發基層治理的活力,提升革命遺址的所有人、使用人參與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積極性。《條例》第十九條規定:保護管理人按照革命遺址的產權歸屬確定:國有革命遺址,其使用權人為保護管理人;非國有革命遺址,其所有權人為保護管理人;革命遺址所有權不明確的,可以與使用權人協商確定保護管理人;無法確定保護管理人的,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保護管理人。條例明確了保護管理人的職責,讓保護工作落在實處、落在日常。條例還要求政府對保護管理人予以經費支持和修繕幫助。
五是突出革命遺址的傳承運用。革命遺址保護目的是培根鑄魂、傳承發展。《條例》設合理利用專章,強調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的傳承,大力弘揚革命傳統精神。專章中設八條,分別通過規劃引領、對外開放、場館建設、陳列展覽、研究整理、文化宣傳、教育培訓、紅色旅遊等方式拓寬傳承運用的途徑與方式,進一步增強革命遺址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共產黨黨史學習教育、青少年教育的支柱作用。
三、《條例》的主要內容
設五章,共四十二條,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
(一)總則(第一至十一條)
《條例》第一章總則部分明確了革命遺址的含義、類別、保護原則和各級政府、革命遺址保護主管部門的職責分工,並要求建立革命遺址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製度。
針對廣東的實際情況,《條例》落實“應保盡保”的原則,對革命遺址實施全時段全領域的保護,將見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獨立、爭取人民自由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光榮曆史,具有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都納入《條例》的保護範圍。《條例》第五至八條理順了革命遺址保護的工作機製,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職責,確立了黨政協調的聯席會議製度,並擴展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縱深,明確了鄉鎮、街道在相關工作中的職責。
(二)保護管理(第十二至二十八條)
《條例》第二章保護管理部分明確了革命遺址調查認定程序、保護管理人的確定原則和職責範圍,提出了革命遺址原址保護、異地遷移、拆除和修複、重建的有關要求。
革命遺址調查認定是保護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門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革命遺址開展全麵調查工作。省文化和旅遊部門會同革命遺址保護有關部門和機構,根據革命遺址調查結果,組織專家按照認定標準對革命遺址進行評審,提出革命遺址保護建議名錄或者調整方案。革命遺址保護建議名錄經省革命遺址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審議後,報省人民政府核準公布。
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為落在實處、落在日常,《條例》第十九、二十條規定了保護管理人製度。《條例》明確規定保護管理人的職責。同時根據革命遺址的產權歸屬確定保護管理人:國有革命遺址,其使用權人為保護管理人;非國有革命遺址,其所有權人或者所有權人委托的人為保護管理人;革命遺址所有權不明確的,可以與使用權人協商確定保護管理人;無法確定保護管理人的,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保護管理人。
為避免有關行為損壞革命遺址,《條例》第十八條提煉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烈士紀念設施三大類革命遺址相關規定的共性,結合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對上位法進行補充,明確禁止實施破壞革命遺址本體安全、曆史風貌的行為。
《條例》第二十一至二十八條還規定了一係列具體保護措施,包括應急機製、政府修繕幫助、原狀保護、環境整治、原址保護及異地遷移拆除、修複和重建、檢查評估、新發現遺址報告等,全方位、全環節保護革命遺址。
(三)合理利用(第二十九至三十六條)
《條例》第三章合理利用部分確了合理利用的原則、革命遺址開放、場館設施建設和陳列展覽的要求,規範了紅色文化宣傳和教育培訓活動,並要求將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與紅色旅遊相結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是全方位的工作,既要傳承其曆史文化價值,也要注重其社會效益。《條例》第二十九條要求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要與宣傳教育、紅色旅遊、鄉村振興等結合,不斷增強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同時禁止在公共場所、互聯網或者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物等,歪曲、醜化、褻瀆、否定與革命遺址相關的英雄烈士事跡、曆史事件和精神文化。
條例第三十至三十二條明確了革命遺址開放、場館設施建設和陳列展覽的要求。為加大革命遺址的開放力度,《條例》要求具備開放條件的國有革命遺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過資助保護等方式,推動非國有革命遺址向社會公眾開放。為提高革命遺址陳列展覽條件,《條例》要求堅持把好政治關和史實關,確保展陳內容和講解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提高革命遺址陳列展的生動性,《條例》要求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增加體驗環節等形式,增強陳列展覽的直觀性、互動性。
《條例》第三十三至三十五條規範了研究和資料整理、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培訓活動,挖掘展示革命遺址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運用多種等信息媒介,利用現代傳播形式,推動紅色文化在線集中推廣和宣傳展示。依托革命遺址組織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發揮革命遺址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功能。
《條例》第三十六條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紅色旅遊的統籌規劃,以革命遺址為支撐,推動紅色旅遊與自然生態、濱海休閑、曆史文化、民族風情等旅遊項目的融合發展,培育和打造紅色旅遊精品路線、紅色旅遊品牌和精品景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法律責任(第三十七至四十一條)
《條例》第四章法律責任部分明確了各類違法行為的案例責任。
《條例》第三十七條依據上位法采用概括式的表述方式對破壞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烈士紀念設施的法律責任予以再次重申,以表明對革命遺址實施嚴格保護的決心與態度。
為保障條例的製度剛性,推動相關禁止性規定的有效實施,進一步明確法律責任,《條例》第三十八、三十九條對擅自遷移、拆除革命遺址等行為以及《條例》第十八條禁止的其他相關違法行為的法律法律責任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條例》第四十條再次重申了《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以杜絕目前存歪曲、褻瀆、醜化、否定革命遺址相關的人物事跡和精神的惡劣行為 。
《條例》第四十一條還對各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革命遺址保護工作中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而產生的法律責任予以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