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與潮繡(廣東潮汕地區的刺繡)合稱粵繡,為四大名繡之一[1]35,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2006年,粵繡(廣繡、潮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504。
廣繡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唐朝。唐人蘇顎在其《杜陽雜編》中就寫到南海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顯示出唐代廣州地區已有高超的刺繡工藝水平。宋代,朝廷輿服製度促進了紡織與刺繡的發展,廣州民間節日活動的興旺也擴大了對刺繡產品的需求,廣繡工藝日臻成熟。明代,廣繡發展成民間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品。增城女子陳瑞貞因擅長刺繡,又精通經書,於明洪武初年被選入宮,管理皇宮貴族生活事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任命為司彩(即專管刺繡的女官)。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王室繡莊,使廣繡工藝在英國得到傳播。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受龐大的出口外銷訂單刺激,廣繡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繡坊、繡莊成行成市[2]504。清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刺繡等工藝。民國初年,廣繡行業出現了專業分工,名師輩出[3]8。
圖1 清代白緞地繡花鳥紋畫屏(廣州博物館藏)
廣繡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主要針法有“釘、墊、拚、綴、鋪”五種,品種按刺繡材料來分,主要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類。廣繡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有威彩和淡彩兩大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色彩根據刺繡品種而定[3]8。
圖2 廣繡作品
廣繡題材廣泛,尤其擅長表現嶺南風物,如荔枝、紅棉、百鳥等;色彩豐富,構圖飽滿,裝飾性強[1]35,人物繡與花鳥繡等更是特色產品。廣繡的風格、針法在不同地區之間稍有差異,如順德廣繡產品中最具特色的是雙麵實用繡品,繡品底麵不串線、不交疊,其圖案色彩、紋理與繡品正麵難分軒輊;番禺廣繡多為傳統題材,分實用刺繡(日用品)和藝術刺繡兩種,以絨繡為主[3]9。
圖3 廣繡作品
廣繡與同為四大名繡的蘇繡、蜀繡、湘繡比較,在整體風格上則表現為布局緊湊飽滿、圖案繁茂、場麵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迥然有異於其他繡種。在技法上,廣繡善“留水路”,具體是指每一個相鄰的刺繡麵積間,起針和落針之間,會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離,形成鏤空的線條,從而在花瓣、鳥羽間留下一條清晰、均齊的“水路”。這樣既能使前後層次更突出,也能使繡麵上的主體形象更醒目[1]35,也是廣繡區分其他三大名繡的顯著標誌[2]517。
圖4 清代廣繡錦雞補子(文官二品)(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
沈從文說:“廣繡有一特征,為一般談刺繡的較少道及,就是它始終不受較前或同時文人畫影響,還保留女紅傳統中不可少的巧手慧心,以細密針線繁複色彩自出心裁來進行創作。”經過千年洗禮的廣繡,飽經滄桑、曆練成行,風雨變遷後仍能斷續傳承,其成長曆程與嶺南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相連[]。經過一代代藝人的刻苦鑽研,廣繡技藝有了長足發展,千年曆史的廣繡,是最具廣府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
[2]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誌.廣州:方誌出版社,2015年.
[3]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廣東鄉村非遺.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年.
[4]胡大芬,雷動.傳統廣繡美學.廣州: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年.
館藏圖書推薦:
1. 《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誌》,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K296.5(79)/73
2. 《廣東鄉村非遺》,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G127.65/56
3. 《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選》,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G127.65(79)/21
4. 《傳統廣繡美學》,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J523.6(65)/2
5. 《萬縷金絲——廣州刺繡》,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J523.6(79)/1
6. 《廣繡》,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K296.5/238
《廣東民間工藝精品集》,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索書號:J5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