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續,書接上回!”相信這是不少生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廣東長大的人很熟悉的一句開場白。廣府人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都會守在收音機旁,等待電波傳來一段精彩絕倫的經典故事。廣州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發祥地,交通樞紐,千年美食之都、貿易之都,街頭巷尾,處處都“有段古”。
圖片來源:尋覓廣東非遺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話說書、講故事,是一種口頭語言藝術。“講古”這種民間技藝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但粵語講古隻說不唱,有與外省說書不同的特色。講古藝人需要使用大量的民間諺語、俗語、俚語、成語以及生活語言、古典文學語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加工,以期在書場上生動傳神地表現故事情節,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樣式,在廣州、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廣泛流傳,反映嶺南的風土人情和曆史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的價值。一般來說,講古藝人分民間講古藝人和電台講古藝人兩種。前者多為過去設壇表演講古的老藝人,後者則多出身於話劇演員、播音員,電台節目是他們最常用的表演舞台。粵語講古講究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人物性格的語言特色,如影視劇需要依托演員的肢體動作、麵部表情來交代事件,表達情感。在民間說書表演過程中,藝人右手持扇,左手拍醒木,通過簡單的道具以及自身純熟的發口、手麵技巧,給觀眾展現活靈活現的人物對話、清晰完整的故事脈絡以及自身的評述見解。
嶺南人所說的“講古”,在北方叫“說書”或“評書”,據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師爺,即明末清初的江南說書大家柳敬亭。柳敬亭曾為明末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僚,常在軍中以說書鼓舞士氣。相傳柳氏隨左良玉南下抗清,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入廣東,並吸收、融合粵語的方言藝術,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曲藝形式。因此,講古藝人尊柳敬亭為祖師爺。在廣州,說書藝人往往被人們稱為“講古佬”,
說書的地方被稱為“書場”或“講古壇”。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明清時期,講古藝術就流行於粵省及港澳各地民間,清末在廣州東較場的“講古寮”是最為著名的講古壇。中華民國初期,說書藝人說書的地方主要分為三類:一為“講古寮”,二為低檔的茶樓,第三則是“開街檔”,很多講古藝人開始自已搭設房屋,聽眾隻有一炷香的免費聽書時間,如若再要續聽,就要自覺付費了。
民國之後,伴隨廣播事業的興起,說書水平高的藝人往往會接受邀請赴播音間講古。當時電台的講古之風盛極一時,形成了“天空小說”的繁榮局麵。盡管傳統的講古佬或許認為電台講故事的形式算不上“講古”,認為其失去了傳統講古的現場感、表演藝術和韻味,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種新的形式挽救了日漸式微的講古藝術。講古的形式畢竟是傳統社會的產物,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娛樂方式的極大豐富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那種現場麵對聽眾講故事的傳統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冷遇。就嶺南講古的大本營廣州而言,由於聽眾越來越少,廣州最大的講古陣地——文化公園的講古壇亦於1996年被取消。到了2001年,出於同樣的原因,堅持到最後的市二宮講古壇也被關閉了。近些年來,借著世界範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講古的窘狀開始受到關注。2008年,越秀區申報的粵語講古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粵語講古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5月,越秀區文化局啟動了“越秀古壇”,每月開壇一次。2005年,文化公園亦恢複了講古壇,這是目前全市僅有的兩個講古壇。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曾經萬人空巷“聽古仔”的盛況難以再現,但粵語講古的陣地上仍然有一批講古藝人在堅守、傳承,原文不斷,接力再續。
值得注意的是,粵語講古不僅在使用廣州話的兩廣和港澳地區擁有大量的聽眾、觀眾;在海外、甚至台灣也有無數的粉絲。我國國家級的電子媒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設有粵語講古的播出節目,並向全球的華語電台(含香港、澳門電台)免費贈送粵語講古的播出節目。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的粵語聽眾都十分珍惜來自祖國的這份無形的禮物,把它作為“以慰鄉情、不忘鄉音”的珍品。他們往往幾代人共同欣賞、品味,把它作為培養下一代的鄉土教材。不少從來沒有到過中國的第二、第三代都是在父輩的影響下,以粵語古仔“窹瞓”(音“暗訓”)的,作為上好的“催眠曲”。當年。“美加華語廣播網”還把我國提供的粵語古仔製成卡式錄音帶,銷售給在高速公路開車的華裔司機,使他們能一邊開車一邊收聽,由此可見粵語古仔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受歡迎的程度。粵語講古藝術大師張悅楷就多次在全球華人賀歲的電台聯播和日常播出的節目中,在空中與粉絲們會麵,獻上膾炙人口的粵語古仔。
隨著近年來多媒體事業的發展,粵語古仔也登上了這些先進的信息平台。“喜馬拉雅”“抖音”“快手”等都有粵語故事的播放,連走進千家萬戶的“小度”(電信、移動的家庭播放器)都能搜索播放粵語古仔。
我們堅信、更希望粵語古仔在新時代能踏上新台階,能更好地傳承、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粵語講古傳承人,讓粵語講古的語言藝術之花開放得更多姿多彩、永吐光華。
圖書推薦
《童說嶺南:聽彭嘉誌講古仔之言之有物》
作者: 彭嘉誌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
索書號: I277.3(65)/2
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
粵語中深藏智慧的當屬俗語、諺語、歇後語,它們背後藏著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本書以講故事形式講述粵語諺語、俗語和歇後語背後的有趣傳說,配上獨具嶺南特色的手繪漫畫,可以從書中了解到老竇、呈沉切、呃鬼食豆腐、波羅雞等說法的傳說。
《童說嶺南:聽彭嘉誌講古仔之名人逐個講》
作者: 彭嘉誌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
索書號: I277.3(65)/3
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
嶺南地區以前遠離曆屆朝代的政治中心,所以較少受到中原政治風波的影響,在不同領域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如深受百姓愛戴的倫文敘、智救粵劇的勾鼻章、武林高手黃飛鴻、商界智多星陳福疇……都在建設嶺南名人目前畫出濃重的一筆,值得我們娓娓道來。
《穀羊昌瑞:廣州五羊傳說》\
作者: 彭嘉誌
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索書號: G127.65/17(12)
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
本書全方位、多視角地介紹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形態,深刻直觀地記錄時代的變遷,記錄民間豐富的生活,給讀者以文化審美的感受。讀者從書中能夠了解到南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曆史概貌、地方風格、製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們,我們仿佛聽到南粵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
《灣區非遺逐個睇 佛山篇》
作者: 彭嘉誌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
索書號: G127.65/61(1)
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
本書以非遺文化“粵語講古”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呈現大灣區城市佛山市非遺項目的典故,重點講述獅舞(廣東醒獅)、佛山祖廟廟會、行通濟等10個核心非遺項目的傳說與掌故,讓青少年了解嶺南地區千百年來在民俗、文化、藝術等方麵多姿多彩的智慧和創意,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灣區非遺逐個睇 肇慶篇》
作者: 彭嘉誌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
索書號: G127.65/61(2)
館藏地:省方誌館五樓地方文獻中心(館內閱覽)
本書以非遺文化“粵語講古”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呈現大灣區城市肇慶市非遺項目的典故,重點講述端硯製作技藝、悅城龍母誕、貞仙誕等10個核心非遺項目的傳說與掌故,並引入適合青少年研學的城市知識,加入音頻、視頻等深度閱讀內容。
參考資料:
1.《廣州市越秀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文化網
2.《關於批準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3.《粵語講古》,廣東省文化館
4.《粵語講古》,尋覓廣東非遺
5.中國國際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