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欖雕是全國欖雕三大流派之一,其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這種橄欖核大且仁小,最適合雕刻使用,為欖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秉承嶺南文化精神的廣州欖雕刻工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生動。廣州欖雕題材有人物、動物、龍舟、鳳船等,主要工藝特點為通雕,以鏤空為主,擅長以多欖核組合成大型雕刻工藝擺件,一般保持橄欖核原本的色調,不著意人工上色。現代廣州欖雕作品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又吸收嶺南工藝技巧,融合鏤雕、鑲嵌、拚接等技術,極富立體感和觀賞性,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和觀賞價值。2008年,廣州欖雕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東坡遊赤壁”為題材的核舟是廣州欖雕的傳統樣式,曆代名家均有此類作品傳世。曆史上,最出名的廣州欖雕作品是清代鹹豐年間增城新塘藝人湛穀生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舫》,船底刻有蘇東坡《前赤壁賦》全文537字。而清代廣州人陳祖章,他所雕刻的作品《東坡夜遊赤壁》,在小小的欖核所雕成的扁舟中,不僅融入了東坡在內的八個人,同時還在船底刻下了300餘字的《後赤壁賦》全文。
欖雕作品:東坡夜遊赤壁 作者:清·陳祖章
當代欖雕大師曾昭鴻更是別出心裁,使用200多顆橄欖核雕刻鑲嵌成名為《中華世紀龍》的一艘寓意吉祥的兩進四層龍船畫舫。
欖雕作品:中華世紀龍 作者:曾昭鴻
欖雕操作時主要是用與牙雕大致相同的鋼製刀具。雕刻刀具的種類很多,根據其雕刻造型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雕刻刀。廣州欖雕傳統的雕刻刀是刮刀,用來雕刮各種形態的部位和線條。刮刀按其刀口形狀可分平口刀、圓口刀、尖刀、銼刀等等,藝人根據雕刻工藝的複雜程度,使用到不同刀口的刮刀數量各不相同。
雕刻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星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蘊含著具有當地特色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底蘊。廣州欖雕作為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人們去了解去探究。
參考文獻:
1.貢兒珍編:《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誌》,方誌出版社2015年版,館藏地點:廣東省方誌館5F,索書號:K296.5(79)/73
2.曾先鵬 鄧麗妮主編:《欖雕》,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館藏地點:廣東省方誌館5F,索書號:K296.5/238(5)
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