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彩瓷簡稱廣彩,萌芽於清康熙晚期,盛於乾隆、嘉慶年間,流傳至今已有300餘年曆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2006年,被列入省級第一批非遺名錄;2008年,廣彩瓷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相傳,清代雍正年間,有江西人楊快和曹鈞作為候補官員到廣州,因為長期沒有官缺可補,生活困難,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們利用自己懂得的瓷器彩繪技藝,繪畫燒製瓷器出售。為便於大規模生產,他們從江西景德鎮買白胎瓷器,在廣州開設作坊教授學徒,彩繪烘燒後轉售外國。國內所見最早廣彩實物為廣東省博物館藏清雍正廣彩開光人物紋圖瓶。由於早期廣彩與景德鎮所燒製的粉彩外銷瓷差異不大,學者們一般認為廣彩產生於清康熙晚期。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清乾隆綠地開光繪人物雙耳花瓶
廣彩不生產瓷胎,其生產工藝流程一般分為設計圖原稿、挑選瓷胎、配製顏料、彩繪、裝爐烘燒等環節,傳統工藝流程所用工具有枕箱、撬棒、枕手板、令圈筆、水盅、擂色碗、擂色槌、竹鏟、墨汁、開幅紙、各式毛筆等。
廣彩彩繪工具
早期廣彩以單件欣賞品為主,因表現為“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風格與琺琅彩相近。自清道光以來,廣彩風格特點逐漸穩定。至清末及民國時期,大規模生產的花式已相對固定。100多年來,廣彩整體風格特點體現為構圖緊密、圖案繁複、色彩鮮豔、多用金彩、裝飾性強。彩繪技法主要采用傳統的勾勒平塗,紋飾圖案程序化,多用鬥方圖案,題材內容多為嶺南佳果、花鳥草蟲、中國古典名著及戲曲故事場景等。
清道光廣長行人物原形瓷板
廣彩織金人物碟
廣彩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獨特風格的彩瓷,有著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不僅是物質文化的體現,同時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需要我們每一代人用心去嗬護、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貢兒珍編:《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誌》,方誌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