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古稱香山。據宋朝《太平寰宇記》記載:東莞縣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裏,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和佛山,西接江門,南抵珠海,毗鄰深圳與港澳,行政管轄麵積1783.67平方公裏,2019年常住人口338萬人;下轄18個鎮、6個街道,區域內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個經濟協作區翠亨新區。這裏,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故鄉。
從“香山”到“中山”
古代香山,是孤懸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境域僅為現在的五桂山和鳳凰山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區,即石岐城區至澳門一帶地域。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域,晉代以後屬東官郡地域,唐代屬東莞縣地域。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並割入南海、番禺、新會三縣的濱海地域,隸屬廣州。民國時期,直屬廣東省。
《香山縣誌》所載明嘉靖26年(1547年)香山縣境全圖(來源:中山市檔案館)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更名為中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山縣屬佛山地區管轄,後逐漸分出珠海縣、鬥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1983年12月,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屬佛山市管轄。1988年1月,中山市升格為地級市,屬廣東省管轄。 石岐煙墩山上的阜峰塔,為7層古塔,建於明代。遊人沿級而上,登塔遠眺,中山城區風光盡收眼底,1998年入選“中山新十景”,譽為“阜峰文筆” (來源:中山市檔案館) 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四次捧回全國政法綜治最高獎項“長安杯”)、最具幸福感城市、聯合國人居獎……今日中山,是人們流連於山水煙樹中詩意棲居的幸福家園。 中山城區的博覽中心一帶風光(偉學敏 攝) 中山市長江水庫清晨風光(李成清 攝) 名人中山 中山文脈興盛,名人輩出。這裏不僅有孫中山、陸皓東等人為追求國家富強,為民主革命作出偉大貢獻;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著名工人運動領袖楊殷,用生命捍衛共產黨人信仰;有近代中國“全麵開眼看世界”、提出“實業救國”、《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有中國四大百貨創始人馬應彪、郭樂等推動著中國近代貿易和工商業發展;至於教育、文藝、科技、體育領域,眾星各領風騷:鍾榮光、王雲五、鄭道實、阮玲玉、鄭君裏、蕭友梅、方成、方人定、黃苗子、鄭守儀、呂文成、劉斯奮、容國團、江嘉良、蘇炳添……正是有了這些鄉賢俊彥的曆史創造和人生書寫,中山社會經濟和曆史發展進程顯得群星璀璨,流光溢彩。 民俗中山 中山有崖口飄色、古鎮六坊雲龍舞等6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桂山白口蓮山歌、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黃圃飄色、沙溪“四月八”民俗、咀香園杏仁餅傳統製作工藝、黃圃臘味傳統製作工藝、三角麒麟舞、石岐賽龍舟、小欖賽龍艇、東鳳五人飛艇賽、南頭五人飛艇賽、大湧紅木家具雕刻藝術、黃圃賽龍舟習俗、小欖刺繡、沙溪三月三、南頭燈酒習俗共17個項目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88年起,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日(2001年後改為正月十五日)會舉辦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是中山獨特的新民俗。透過這些獨特的人文品牌,人們得以了解到中山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曆史文化脈絡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基因密碼。 智造中山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推動“中山製造”向“中山創造”、“中山智造”轉型。明陽風電、大洋電機、華帝燃具、古鎮燈飾、小欖五金、沙溪休閑服飾、大湧紅木家具等產業品牌家喻戶曉。市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明確,中山將打造現代產業體係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聚焦重大平台和創新驅動,以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為主攻方向,做強創新鏈、賦能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壯大新動能,構築現代產業競爭力。 翠亨新區 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 中山翠亨新區,地處中山市東部臨海區域、粵港澳大灣區西岸中心位置,總規劃麵積230平方公裏,包括馬鞍島和南朗鎮全境,其中起步區規劃麵積56平方公裏。翠亨新區坐擁“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地理優勢,是珠三角西岸腹地承接深港地區高端產業和優質要素的橋頭堡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戰略平台。 伶仃洋岸的翠亨新區,被賦予全新的使命與角色,走文化引領、生態優先、產城融合、科技創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打造成建設百年大計、國家一流的創新型城市新中心,成為中山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曆史機遇,推動高質量崛起的主陣地。 製作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