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網上服務 > 市場信息 > 再生資源

浙江永康市:秸稈資源化利用 田頭“包袱”變財富

發布時間:2024-01-10 信息來源: 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辦公室

  過去,秋收後的秸稈去處很多,有的成了養豬墊料,有的充當引火柴,精細些的還能作飼料,剩下的地頭一燒,將草木灰還田,又能起到滅蟲效果。不過,“狼煙四起”後,帶來的空氣汙染和安全隱患也不容小覷。如今在農村,隨著家庭式養殖畜禽少了,燒柴火改用煤氣和天然氣,秸稈的用處也少了。怎樣把田間地頭的“包袱”變廢為寶,各地可謂絞盡腦汁。日前,記者在浙江省永康市采訪發現,近些年,當地一直探索秸稈的全量化利用,去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8.33%,不少做法頗具借鑒價值。

  聚焦“秸稈利用”這件事,還得從6年前說起——永康人善種“紅富士”葡萄,主產區唐先鎮的“十裏葡萄長廊”蔚為壯觀,不少村民靠此養家致富。不過,甜蜜背後也有煩惱:每年秋冬季得剪枝,一片園子剪下來,秸稈常常堆如小山。葡萄枝又細又硬,很難還田腐化,成材成料也不容易,農戶無計可施,政府愁在心上。

  同樣發愁的還有唐先鎮加工有機肥的老板呂紅偉,有機肥原料中除了豬糞牛糞,還需用到大量木屑。過去,即便選用木門的邊角料,也得花錢買,加上運輸費用,著實是筆不小開支,況且還有摻膠水風險。一邊是葡萄稈無處安放,另一邊有機肥廠“嗷嗷待哺”,鎮裏合計,這不現成的“天作之合”嘛!

  一拍即合之後,誰來收集、怎麼儲運?是一項細致活。盡管雙方需求相符,可各家情況不盡相同,距離遠的農戶不願送貨上門,讓企業挨家挨戶去收集成本又太高。此時,政府部門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關鍵力量——鼓勵農民將葡萄秸稈運送到集置中心點,作為回報,可取回同等份量的有機肥。

  這樣一來,相當於農戶直接上門免費拉肥料,積極性自然高漲。有機肥的補貼落到了企業頭上後,也有了一定利潤空間,看得見的收益讓各方一掃愁雲,此事水到渠成。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可諸多品類中,水稻秸稈最難解決,數量大、濕度大,離田壓力大。近些年,永康著實“動足腦筋”想方法。

  記者到訪時,在芝英鎮橋裏村的田畈裏,一台大型收割機和兩台秸稈打捆機正縱橫穿梭,轟鳴聲不斷。永康市浩楷農機服務有限公司的孫雄飛顧不上“老板”形象,親自下田,當起了打捆機的駕駛員。“趁著天晴好下田,公司全員出動,這還人手不夠,自家表弟也來幫忙了。”

  孫雄飛告訴記者,秸稈打捆後,大部分被賣到永康市新環生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環生公司”),每噸收入約300元,還有少部分賣給養殖戶當草料,每噸售價約400元,刨去各項開支,有些賺頭。另外,地方財政還會給20元每畝的打捆補貼。

  “為了得到農戶支持,我們會勻一半的打捆補貼給他,比如,承包500畝的大戶啥都不用做,就能拿到5000元錢。如果大部分秸稈不離田,一則會影響下季作物生長,二則容易滋生病蟲害和加劇土壤酸化。清理大部分秸稈後,往後翻耕起來也更省工省力。”孫雄飛說。

  據了解,就目前而言,永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肥料化利用率約為56%,離田利用率還不夠高,為了讓更多秸稈找到好去處,市裏今年加大了對打捆機的購機補貼力度。13萬元一台的機子,持有人隻需掏3萬元,一批像孫雄飛這樣的秸稈服務經紀人紛紛湧現,成了推動秸稈離田的關鍵一環。

  為解決農業種植點多麵廣、收儲運條件艱難、運輸成本高問題,永康還布局了一批區域網點,分別在兩個秸稈加工企業建立秸稈收儲運中心,在鎮街建立5個副中心,與全市25個糧食烘幹中心和25個水稻育(供)秧中心建立共享秸稈堆場。目前,呂紅偉也在搞試驗,驗證用水稻秸稈來作為有機肥的原料的可行性。不過,最大消耗在燃料化轉變環節。

  記者來到新環生公司時,正好一車水稻秸稈剛卸完。負責人施超相告,這些粉碎後混合木料屑進行高壓製粒,就是生物質燃料,體積小、密度高、熱值穩定,又便於存儲和運輸,是一種可再生產品。目前,這些原料主要提供給烘幹服務中心作燃料,灰分還能回收做肥料,實現循環利用。據測,這裏年利用秸稈可達1.8萬噸。

  永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立華表示,6年間,全市以利益聯結的方式打通“產—收—用”全流程,從葡萄秸稈換肥開始摸索,如今發展到幾乎涵蓋所有主要農作物,讓農戶對秸稈實現了從一燒了之,到想燒不敢燒,再到舍不得燒的態度轉變,化“生態包袱”為“綠色財富”。接下來,在國家級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試點縣的政策推動下,永康將不斷探索新技術和新模式,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好經驗,為丘陵地區秸稈綜合利用提供樣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