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加碘計劃監測及人群碘營養狀況評價指南更新
在過去的20年裏,碘缺乏病(IDD)的消除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甲狀腺腫的減少及碘營養水平的改善都歸功於國家食鹽加碘計劃的擴大。但是,目前的碘缺乏病評價標準並不能全方位的反映食鹽加碘計劃的成就。
為應對這一挑戰及其它新出現的挑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全球碘營養聯盟(IGN)於2015年12月17-18日在紐約召開了專家技術工作組會議。此次會議的重要經驗載入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新發表的《食鹽加碘計劃監測及人群碘營養狀況評價指南》。新的指南旨在指導項目管理者如何處理在國家IDD計劃數據分析中以及實施時存在的缺陷。指南中的一些經驗強化了2007年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碘營養聯盟(WHO/UNICEF/IGN)指南中所提出的關鍵建議,該指南至今仍是食鹽加碘計劃管理者的寶貴資源。而本次一些新的信息和更新可能會影響到計劃如何實施以及未來新指南的版本。以下是指南中最重要的經驗和建議的摘要。
1.資源允許時,應在不同人群亞組,尤其是在碘缺乏易感人群中調查碘攝入量是否充足
IDD計劃的目標是讓全人群可持續的保持最佳碘營養水平。食鹽加碘計劃效果的最佳評估方法是檢測人群的尿碘中位數(mUIC)。一般情況下,尿碘中位數是從全國範圍內的學校調查中獲得的,用於評價一般人群的碘營養水平。然而,全國性調查的設計並不是為了揭示不同人群之間的碘攝入量差異,諸如按照地理區域、城市/農村戶口、社會經濟地位、項目標準(例如,食鹽來源、包裝/散裝鹽、加碘程度)等進行分類。采用分層分析可揭示全國調查所掩蓋的各種差異,從而有利於找出那些仍然存在問題的地區,為食鹽加碘項目的調整提供依據。
此外,學齡期兒童的尿碘中位數可能並不代表孕婦的碘營養情況,孕婦對於碘的需求量更大。對此,以家庭為基礎的調查可以更好的收集有關孕婦或非孕婦碘營養水平的數據。另一個限製是,人們對於育齡期非孕婦的最佳尿碘中位數水平缺乏共識。2007年版WHO/UNICEF/IGN指南提出了育齡期非孕婦尿碘中位數在100–199μg/L的參考值範圍,然而這一參考值的科學依據並不牢靠。為了更好的確定育齡期非孕婦的尿碘中位數參考範圍,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
2.學齡兒童碘適宜的尿碘中位數範圍可以從100–199μg/L擴大至100–299μg/L
根據2007年版WHO/UNICEF/IGN指南,學齡兒童尿碘中位數在100–199μg/L表示碘攝入“適宜”,尿碘中位數在200–299μg/L表示碘攝入“超適宜量”。尿碘中位數“超適宜量”範圍的存在導致人們關注碘過量對正常甲狀腺功能潛在的副作用。然而,2013年發表的一項有關於評估甲狀腺功能和碘營養水平的研究表明,尿碘中位數在100–299μg/L的學齡兒童與甲狀腺功能障礙並沒有關聯。因此,學齡兒童碘攝入“適宜”的尿碘中位數範圍可以擴大至100–299μg/L。但是,沒有數據能夠表明這個擴大的範圍也適用於其他群體,例如育齡期婦女。不變的是,當尿碘中位數≥300μg/L時仍表示碘攝入過量。
3.現有方法中,尿碘中位數隻能用來確定人群的碘營養水平,而不能量化碘缺乏或者碘過量的人口比例
尿碘中位數是評價群體碘攝入量的良好指標,但對於個體來說並不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是所有一次性尿碘值<100μg/L的個體被認為是碘缺乏。然而,即便是那些碘攝入量充足的、足夠維持正常甲狀腺功能的個體,膳食碘的攝入量和尿碘值每天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就會出現碘攝入量充足的個體的一次性尿碘值<100μg/L或者≥300μg/L的情況。換句話說,在每日碘攝入量充足的的人群中,經常會出現尿碘值<100μg/L的人,然而這些尿碘值並不能說明人群中碘缺乏的流行情況。例如,我們通過一個基於學校的調查得到了此地的人群尿碘中位數為122μg/L,此尿碘中位數意味著這個人群不存在碘缺乏。但是,在此調查中存在尿碘值<100μg/L的兒童,我們卻不可以說這些尿碘值<100μg/L的兒童就是碘缺乏,同理那些尿碘值≥300μg/L的兒童也不可以被說成碘過量(圖1)。
同時,指南指出應有不超過20%的樣品尿碘值<50μg/L,這一指導方針沒有改變,尿碘值<50μg/L的比例應該與尿碘中位數一起報告,且最好提供考慮抽樣誤差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範圍(例如使用bootstrap方法計算95%的可信度區間)。
圖1:如圖所示,在調查中有40%的人尿碘值<100μg/L,而我們卻不可以認為這些人就是碘缺乏,同理也有10%的人尿碘值>300μg/L我們也不能說這些人就是碘過量
此外,該指南還建議項目管理者還應該考慮減少鹽攝入量從而防止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性,並且將食鹽加碘和減少食鹽攝入量的策略相結合。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鈉和碘鹽的監測和評價係統結合,在理想情況下,一份尿樣便可以同時測量出尿碘和尿鈉濃度。但是某一時點的尿樣在描述人群鈉攝入量方麵不如描述碘攝入量有效。更好的方法是,收集24小時的尿液樣本,但是這種方法在調查時可行性較低,而且使用尿鈉濃度來預測平均24小時的鈉排泄情況的效果有限。在相關方法完善之前,管理者應認識到此方法的局限性。
(資料摘自“中國地方病防控”微信公眾號,2018年10月)